天问

电影排名算法介绍

27日,《人民日报》转载评论文章,引用多则不具名信息来源,直接点名批评“豆瓣、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,恶评伤害电影产业”。文章称,豆瓣电影评分很可能是个别大V、公众号、水军人为操控的结果,信用度值得质疑。评论放出后,猫眼电影“专业评分”功能默默下线,豆瓣获得大量网友声援。

"威尔逊区间" 解决了投票人数过少、导致结果不可信的问题。

举例来说,如果只有2个人投票,"威尔逊区间"的下限值会将赞成票的比例大幅拉低。这样做固然保证了排名的可信性,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:排行榜前列总是那些票数最多的项目,新项目或者冷门的项目,很难有出头机会,排名可能会长期靠后。

以IMDB为例,它是世界最大的电影数据库,观众可以对每部电影投票,最低为1分,最高为10分。

系统根据投票结果,计算出每部电影的平均得分。然后,再根据平均得分,排出最受欢迎的前250名的电影。

 

这里就有一个问题:热门电影与冷门电影的平均得分,是否真的可比?举例来说,一部好莱坞大片有10000个观众投票,一部小成本的文艺片只有100个观众投票。这两者的投票结果,怎么比较?如果使用"威尔逊区间",后者的得分将被大幅拉低,这样处理是否公平,能不能反映它们真正的质量?

一个合理的思路是,如果要比较两部电影的好坏,至少应该请同样多的观众观看和评分。既然文艺片的观众人数偏少,那么应该设法为它增加一些观众。

在排名页面的底部,IMDB给出了它的计算方法。

仔细研究这个公式,你会发现,IMDB为每部电影增加了3000张选票,并且这些选票的评分都为6.9。这样做的原因是,假设所有电影都至少有3000张选票,那么就都具备了进入前250名的评选条件;然后假设这3000张选票的评分是所有电影的平均得分(即假设这部电影具有平均水准);最后,用现有的观众投票进行修正,长期来看,v/(v+m)这部分的权重将越来越大,得分将慢慢接近真实情况。

这样做拉近了不同电影之间投票人数的差异,使得投票人数较少的电影也有可能排名前列。

把这个公式写成更一般的形式:

这种算法被称为"贝叶斯平均"(Bayesian average)。因为某种程度上,它借鉴了"贝叶斯推断"(Bayesian inference)的思想:既然不知道投票结果,那就先估计一个值,然后不断用新的信息修正,使得它越来越接近正确的值。

在这个公式中,m(总体平均分)是"先验概率",每一次新的投票都是一个调整因子,使总体平均分不断向该项目的真实投票结果靠近。投票人数越多,该项目的"贝叶斯平均"就越接近算术平均,对排名的影响就越小。

因此,这种方法可以给一些投票人数较少的项目,以相对公平的排名。

"贝叶斯平均"也有缺点,主要问题是它假设用户的投票是正态分布。比如,电影A有10个观众评分,5个为五星,5个为一星;电影B也有10个观众评分,都给了三星。这两部电影的平均得分(无论是算术平均,还是贝叶斯平均)都是三星,但是电影A可能比电影B更值得看。

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,假定每个用户的投票都是独立事件,每次投票只有n个选项可以选择,那么这就服从"多项分布"(Multinomial distribution),就可以结合贝叶斯定理,估计该分布的期望值。由于这涉及复杂的统计学知识,这里就不深入了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阅读 William Morgan 的 “How to rank products based on user input” 。

 

博客地址:http://blog.yoqi.me/?p=1881
扫我捐助哦
喜欢 2

这篇文章还没有评论

发表评论